杏鑫娱乐官网登录,杏耀手机网页版登录,中国公司

元年

标准成本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成本管理· 发布时间:2018-12-17

标准成本制度(Standardcostsystem),在中国一般被称之为标准成本法,是指事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以揭示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或者说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标准成本法于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是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在成本会计中的具体体现,是管理会计最早的方法。标准成本一经诞生,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了企业的广泛重视,现已普遍为世界各国的企业所采用。

标准成本法的产生和传播

1895年,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美国工程师泰罗首次提出在人工成本计算中要考虑实际耗工时间和科学耗工时间的差异。1903年,泰罗发表了《工厂管理》一书,书中提出的产品的标准操作程序和时间定额,成为标准成本制度产生的基础。

1904年,泰勒理论的继承者,美国效率工程师哈尔顿·爱默森(H·Emeson)首先在美国铁道公司应用标准成本法。1909年,他在《作为经营和工资基础的效率》中对标准成本法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但因为他不是会计师,所以在书中并没有提出 标准成本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

1911年,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逊第一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标准成本制度,将标准成本法与会计账务处理结合起来。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920年,在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召开的首届年会上,工程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合作设计了一套将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结合起来的方法,同时设置了“效率差异”和“价格差异”账户,核算实际人工和实际材料与其各自标准之间的差异。

1930年,卡特·哈里逊将他对于标准成本所做的研究写成了《标准成本》一书。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论述标准成本的专著。他在书中阐述了关于标准成本制度的几个方面内容。他认为只有把标准成本和会计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立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

1932年,E·A·坎曼发表了《基本标准成本,制造业的控制会计》一文,完善了标准成本制度。自此,标准成本制度开始受到日益重视,并从美国传入其他国家,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对于实际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方面都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从成本角度,标准成本法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成本;从会计角度:标准成本法提供了一种清晰简单的核算方法;从管理角度:标准成本法提供了一种业绩考核的工具。

作为标准成本法的诞生地,美国是标准成本法发展最好的国家。而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标准成本法在美国企业的广泛采用,无疑说明了标准成本法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不仅如此,美国一些大公司,比如可口可乐、福特汽车等,都把标准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把制订标准成本作为企业的一件头等大事。有很多美国企业由总经理亲自对标准成本负责并主管修订工作。

19世纪30年代开始,标准成本法从美国传入英国、德国、日本和瑞典等国家。标准成本法在这些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些国家的大部分企业相继推行了标准成本制度。美国查尔斯.T.亨格瑞的《成本会计》中“制造业标准成本应用普遍程度”的调研结果显示,到1997年,“被调查者在会计系统中使用标准成本的比例”,美国为86%,英国为76%,瑞典为73%,日本为65%。

标准成本法在我国的运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引进了标准成本管理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初期,陈今池教授编著的《国外财务会计文选》中的《国外标准成本法发展现状》一文是我国较早翻译的关于标准成本法的文献。

和标准成本法在欧美日本企业获得广泛采用的情况不同,标准成本法在我们遭遇“水土不服”。据统计,在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中,和计划成本、目标成本相比,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标准成本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而是把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结合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产品结构要合理,单位消耗要科学,单价要合理,这就要求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资料。这些资料的取得对企业的管理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并需要对行业、市场和历史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通常还需技术测定的帮助。而我国企业因为发展阶段、经济环境、观念认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管理基础大多比较薄弱,多数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不支持标准成本法,会计工作与技术测定相结合也比较困难,因此,标准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推广实践中困难重重,企业在应用标准成本法的问题上缺乏主动性,过分强调了成本核算的职能,而对成本的管理职能重视不够。

不过,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我国的一些现代化的大企业,主要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尝试将标准成本管理成功付诸实践,在企业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涌现出如宝钢、鞍钢、国投、国家电网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标准成本实践企业。

其中,宝钢集团的标准成本实践最具有代表性。宝钢在建厂初期,在对“新日铁”的标准化作业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企业特点的标准化作业管理模式,将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包括管理方法、时间标准、工作程序、礼仪服装等)予以标准化,为后来的标准成本管理奠定了实施基础。另外,宝钢基层管理模式中的作业长制和计划值管理,也使宝钢可以对经营指标进行明确分解和定责,并能进行实时跟踪和优化,有效推动了标准成本管理的顺利开展。宝钢于1996年1月1日正式实行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相关案例参见2013年第2期《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60年”栏目《宝钢管理会计探索之路》——注)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很多ERP系统中的成本管理模块采用标准成本,使得标准成本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推进,为更多的企业所采用。

标准成本法的最新趋势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在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传统标准成本制度暴露出了一些缺陷:

1、现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标准难于制定。传统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许多简单的工序,然后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来制定各工序的标准。在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下,这种方法对提高生产效率很有效。但是,在现代的生产制造环境下,为了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订单式的生产方式,按照“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日益多样化和日新月异的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2、制定的标准不利于持续改进。在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下,认为经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制定的产品标准成本是比较合理的,是生产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在产品定价时,以此标准成本为基础,采有“成本加成”的方法来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然而,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下相对稳定的标准成本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成本持续降低的要求,采用“成本加成”的方法制定的产品价格可能毫无竞争力。

3、制定的标准不利于成本控制。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将标准建立在产品的基础上,为每种类型、每种规格的产品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又分为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分别制定标准成本,并且采用数量基础分配间接费用。在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产品的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直接成本的比重大大减小,再沿用数量基础分配间接费用,将会导致标准成本信息不“标准”,在控制和决策中失去信息的相关性,不利于成本控制。而且,数量基础的分摊标准并不是导致间接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作业才是间接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建立在产品三大成本项目基础上的传统标准成本制度也不利于成本的日常分析和控制。

虽然传统标准成本制度在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表现出以上的缺陷,但并不表明其核心思想已经过时。企业可以通过对传统标准成本的创新,使标准成本法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制造环境对成本控制的要求。

1、将标准建立在影响产品成本的各项作业的基础上。由于影响产品成本的各项作业是稳定的,因而这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标准成本制度难以制定成本标准的缺陷。

2、将成本标准动态化,以解决传统标准成本制度中静态的标准不利于持续改进的问题。使标准动态化有以下两种方法:    (1)使用持续降低的标准成本作为标准。在该标准成本系统中,每一期间的标准成本都降低一定的百分比(该百分比要事先决定,如1%),该标准成本系统的关键在于这个百分比的确定;(2)使用目标成本作为标准成本。将以市场为基础制定的目标成本作为标准成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更具有成本优势和竞争力。

3、将产品成本核算和日常控制统一起来,以利于进行成本控制。比如,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可以在按照作业制定产品成本标准的基础上,产品成本核算也采用作业成本法,以达到产品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统一。

作为一种基础的成本管理方法,标准成本法通过和其他的成本方法,特别是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或者融入新的管理思想,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过改进的标准成本制度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

>>

解决方案

白皮书

研究报告

咨询热线

400-680-2995

杏鑫娱乐官网登录